晁补之(1053—1110), 字无咎, 晚号归来子, 济州巨野(今属山东省)人。苏门四学士之一。兼擅诗、词、文、赋、绘画及文艺理论, 文艺诸方面发展均衡, 这点很像苏轼, 但他在各方面都没有跻身大家行列, 总体上没能走出苏轼的影响。 晁补之作为“苏门四学士” 中的一员(与秦观、黄庭坚、张耒齐名,苏门四学士之一), 本身就值得人们关注, 他的词论和对楚辞的研究, 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, 何况他只是与苏轼这样的天才相比份量见轻, 与时人比较, 他在文艺各方面的成就其实相当出色。晁补之与张耒并称“晁张”。其散文语言凝练、流畅,风格近柳宗元,诗学陶渊明。其词格调豪爽,语言清秀晓畅,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。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,绝人远甚,必显于世。具体原文为“于文无所不能,博辩俊伟,绝人远甚。” 晁补之所处的时代, 是北宋的中后期, 这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, 党争也日益激烈的时代。士大夫由政见相左逐渐演化为意气用事, 新旧党之间互相倾轧, 新旧党各自的内部也矛盾重重, 党祸文祸, 此伏彼起, 看似繁华的盛世下有种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危机。文人处于斯世, 大体都有放逐与回归的交替生活经验, 心态上也有着主体意识高扬和压抑的不同表现, 这可以说是晁补之所处时代的总体背景。 晁补之在诗、文、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一百五十四《鸡肋集》提要说:“今观其集,古文波澜壮阔,与苏氏父子相驰聚,诸体诗俱风骨高骞,一往逡迈,并驾于张、秦之间,亦未知孰为先后。”又卷一百九十八《晁无咎词》提要云:“其词神姿高秀,与轼可肩随。”胡仔在《苕溪渔隐坐话前集》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:“余观《鸡肋集》,惟古乐府是共所长,辞格俊逸可喜。 晁补之“著述甚富” (晁谦之《鸡肋集》后跋), 但因党争文禁, 时代变迁, 散失严重。刘焕阳《晁补之著述考略》 (《烟台师范学院学报》,1990年第3期)考订补之著作有《鸡肋集》、《晁补之集》、《济北文粹》、《无咎题跋》、《缗城集》、《四学士集》、《苏门六君子集》、《苏门六君子文粹》、《左氏春秋传杂论》、《广象戏图》、《洪范五行说》、《重编楚辞》、《续楚辞》、《洪范五行说》、《重编楚辞》、《续楚辞》、《变离骚》、《晁无咎词》 (琴趣外篇)等十六种著作。而今日所常见者, 仅有其族弟谦之所编诗文集《鸡肋集》七十卷和明人吴昌绶影宋刊本《琴趣外篇》六卷。 其散文成就高于诗,风格温润典缛,流畅俊迈。吴曾认为四学士中,“秦、晁长于议论”,张文潜有“晁论峥嵘走珠玉”之句(《能改斋漫录》卷十一)。他的记叙体散文,如《新城游北山记》、《拱翠堂记》等,或即景抒情,描摹真切;或借事寓理,叙议交织,均可看出苏(轼)文的影响。著有《鸡肋集》70卷,其中诗赋23卷,杂著散文47卷,有《四部丛刊》本。 他的散文擅长描绘山林景物,名篇有《照碧堂记》、《拱翠堂记》、《有竹堂记》等,而以《新城游北山记》最为脍炙人口。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,风格峭刻峻洁,语言凝练简朴。此文可见一斑。 (责任编辑:RGB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