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我的网站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设计资讯 > 书画鉴赏

清代画家禹之鼎绘画作品欣赏(2)

时间:2018-03-19 10:17来源:网络 作者:禹之鼎 点击:
清 禹之鼎、王翬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纸本,设色 ,纵30.8cm,横133.3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 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禹之鼎、王翬合绘。 本幅绘李图南

禹之鼎、王翬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
清 禹之鼎、王翬 李图南听松图像卷 纸本,设色 ,纵30.8cm,横133.3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
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禹之鼎、王翬合绘。

本幅绘李图南肖像,卷首王翬 隶书 题:“听松图”。下钤“耕烟散人”印。款署:“广陵禹之鼎写照。”下钤“禹之鼎”、“慎斋”印2方。末款署:“岁次丁丑小春上浣为简庵先生布景。耕烟散人王翬。”下钤“石谷子”、“王翬之印”印2方。左下角钤禹之鼎“必逢佳士亦写真”印。前后隔水钤有“颐寿堂印”、“觯斋”、“范阳郭氏珍藏书画”等收藏印多方。

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,山水补景为王翬所绘。山水清逸,玉树临风,湖山幽远,李图南坐于树下石上,神态安详宁静。据图上王翬题可知此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画中人面相清俊,年纪尚轻。禹之鼎在创作此幅肖像画时年届50岁,正是其创作高峰期。此图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现,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极淡的色彩略加烘染,衣纹用笔流畅,较好地表现出丝织品的质感。王翬补绘山水笔墨松秀,揖让有度,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,又将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质怡如其分地表现出来。图中人物与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,相得益彰,清逸之气溢于画卷。两位大师之笔融于一图,构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画的艺术精品。

禹之鼎 移居图卷
清 禹之鼎 移居图卷 绢本,设色,纵42.5cm,横232.8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
本幅自题:“甲申初冬广陵禹之鼎写。”钤“禹之鼎”白文印,“慎斋”朱文印,右下角钤“逢佳”朱文印。甲申为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,禹之鼎时年58岁。禹氏50岁以后寓居京城,此时正是他画史上的盛年,其技法博采众家之长,融会贯通,予以己用。

此幅像主待考。图中送行人临岸伫立,面目温和,含笑颔首;出行人当船而立,面容消瘦坚毅,神情惆怅。人物面部刻画精准细腻,用墨骨法勾勒出五官,使面部有凹凸感,再以赭色晕染,使之气血精神跃然纸上。僮仆们的面部均采用较传统的勾勒晕染的画法,立体感不强,水润有余,表现出朴实无华和稚嫩活泼的神情。

人物衣纹线条的画法也因人而定,其中,船首仆人的衣纹完全为北宋马和之的“蚂蝗描”技法,流露出马氏“衣带松散,柔婉隽逸”的画风。树的画法宗北宋郭熙的“蟹爪”枝。牛马的画法有唐韵,牛之骨骼清晰,马圆臀,斑花用淡墨晕染,颇具光泽,活灵活现。

冷瑟静谧的氛围烘托了离别送行的亲切和感伤。行船、马车上的美酒、书籍、酒葫芦、弓剑等被画家巧妙地安排在移居送行的场景里,赋予了画面鲜活的生活气息,同时表现出文人儒士们高逸洒脱的气质。

禹之鼎 蚕尾山图卷
清 禹之鼎 蚕尾山图卷 绢本,设色,纵26.7cm,横73.7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
款题“广陵禹之鼎恭写”。钤印“禹之鼎”(白文)、“尚氏基”朱文。画面上方题:“蚕尾山图。壬午六月为渔洋老夫子。海宁门人陈关禧题。”尾纸王士禛文:“蚕尾山在兖之东平州小洞庭湖中。唐苏源明为东平太守,宴濮阳、鲁郡、济南、济阳诸太守于此,作小洞庭,五太守宴籍序及古诗具载唐文粹中,其略云:自回源起广泊,左拂蚕尾,右遗吾山(即东阿之鱼山)云云。歌曰:小洞庭兮牢方舟,风袅袅兮离平流。牢方舟兮小洞庭,云微微兮连绝峄。仍澜水兮缅以没,重岩转兮超以忽。云云。又有《秋夜小洞庭离宴序》,略云:源明自东平太守征为国子司业,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回源亭移尊舟,中有宿鼓,吾汶簧济上嫣然,能歌者五六人,共载由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。云云。歌曰:浮涨湖兮莽迢遥,川后礼兮扈予桡。横增沃兮蓬仙延,川后福兮易予舷。月澄凝兮明空波,星磊落兮耿秋河。三题古质绝类,西汉皆载文粹。王士禛题。”壬午为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禹之鼎时年56岁。

此图是禹之鼎为王士禛创作的又一幅画像。王士禛廉洁奉公且诗名远扬,深得文人推崇,故而禹之鼎多次为他画像。蚕尾山是山东泰安东平湖上的一座小山,景色绮丽,素有“小洞庭”之称。王士禛曾多次游东平湖,因喜爱东平的湖光山色,便把南海之行的诗文和后几年的诗文编在一起,以蚕尾山之名命为《蚕尾集》。

图中的东平湖充满着诗意,湖面波光鳞鳞,几只飞鸟滑过水面。远处的蚕尾山在月光的照耀下委婉而绵长。王士禛坐于船尾,尽情观赏着东平湖的风光。船内几案上放满了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,从而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性。

禹之鼎 念堂溪边独立图卷
清 禹之鼎 念堂溪边独立图卷 纸本,墨笔,纵29.9cm,横95.7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
款题:“溪边古路三义(叉)口,独立斜阳数过人。念堂先生属写东坡诗句,此先生三十初度小照也。漫拟李营丘法,岁戊寅嘉平月,长安客窗分袂作。慎斋禹之鼎。”钤印“禹之鼎”(朱文)、“慎斋”(白文)、“醉酒”(朱文)。戊寅为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禹之鼎时年52岁。

画中立于溪边的男子名叫乔崇修,“念堂”是他的字。乔氏家族为当地望族,书香世家。念堂的父亲乔莱(1642—1694年)字子静、石林,号画川逸叟,著有《易俟》一书。从画题中“此先生三十初度”句可知,乔崇修此时刚过三十而立之年。图中依照苏东坡诗《纵笔三首》中“溪边古路三叉口,独立斜阳数过人”的诗意,绘古木苍虬,念堂于溪边独立。近景中的人物着布衣长袍,头戴斗笠,伫立于岸边,神态悠然自在,表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怀。远处,各色行人往来于小桥之上。图中肖像主要运用白描手法,衣纹线条潇洒飘逸。背景树石墨色清润,意境清远。

严绳孙、张纯修、禹之鼎 京口三山图卷
清 严绳孙、张纯修、禹之鼎 京口三山图卷 纸本,墨笔,纵26.5cm,三段画卷分别横96.2cm、80cm、88.5cm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

此件作品无年款。首段为严绳孙所绘,钤“绳孙”朱方印、“藕渔”白方印。中段为张纯修所绘,钤“见阳”白方印。末段左下角钤“禹之鼎”白文印、“慎斋”朱文印,因此断定此段为禹之鼎所绘。因画幅上有张纯修的收藏印“见阳子珍藏记”、“见阳书画”、“神品”,尾纸有严绳孙题跋:“壬申夏五月似见阳老祖台长兄览正”,推断此图画完后归张纯修收藏。图当绘于壬申年(清康熙三十一年,1692年)或之前,禹之鼎时年46岁。

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春,禹之鼎因厌倦官场应酬,身心疲惫,正值当时刑部尚书徐乾学解职回籍,受其之邀,一同南下,游历江南,僦居太湖的洞庭东山,直到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才北归京都。这一段时间是他创作较为自由的时间,作品也传达出较为闲适、真挚的情感。

此图卷共为三段,分别为严绳孙、张纯修、禹之鼎所作。金山、焦山、北固山世称京口三山,位于镇江。画面以同一视角描绘金山与焦山对峙江中的情景,均为墨笔写意,虽风格各异,但都意在表现江南水乡湿润清秀的特质。严绳孙所绘写意重于写真,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,清隽雅逸。张纯修所绘则突出江南多雨迷濛的特点,用笔湿润,具有烟岚之气。禹之鼎所绘最为写真,刻画细腻生动,用笔淡雅秀润。图中金山寺寺宇楼台层层相接,一塔拔地而起直指云天,“塔拔山高”,无论近观远眺,总见寺而不见山,有“寺里山”之说。江边,帆影绰绰,人影剪剪。

(责任编辑:RGB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