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幅在构图上采用传统"折枝"的方法,截取梧桐与丹枫的枝头横斜下垂之势。 在构图上采用传统"折枝"的方法,截取梧桐与丹枫的枝头横斜下垂之势。在枝叶参差错落之中,求得疏密有致。花木点染随意,桐叶饱含水墨,抒情性很强。墨笔写成枝干,糅合了山水画的用笔,显得枝干劲健有力。山鸟基本以墨画成,略施淡赭色彩,令人感到素雅可亲。双勾的丹枫叶,显得挺俏遒劲;在画法上,勾染兼施,笔法活脱,墨色浓淡适度,看来随意写出,反映了作者娴熟的笔墨技巧。 蓝瑛(1585-1664),一说(1585-约1666),明代画家。字田叔,人物画像号蝶叟,晚号石头陀、山公、万篆阿主者、西湖研民。又号东郭老农,所居榜额曰“城曲茅堂” 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。工书善画,长于山水、花鸟、梅竹,尤以山水著名。其山水法宗宋元,又能自成一家。师画家沈周,落笔秀润,临摹唐、宋、元诸家,师黄公望尤为致力。晚年笔力蓊苍劲,气象峻 ,与文征明、沈周并重。 美标准是分不开的。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画家,他的绘画风格同样也脱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。因此,在探讨蓝瑛山水绘画的艺术特色之前,我们首先要对蓝瑛的生平及师承有所了解。蓝瑛,生于公元1585年,卒年不详,1664年尚在。字田叔,号蜨叟,晚号石头陀、山公、万篆阿主者、西湖研民,又号西湖外民、西湖外史、东郭老农、吴山农等,所居榜额曰“城曲茅堂”。生长于“浙派”发源地钱塘(今浙江杭州),二十三岁寓居松江,后来长期活动于杭州、嘉兴、南京、扬州、绍兴等地,卖画授徒,影响深远,追随者主要集中于杭州一带,被称为“武林派”(武林为今杭州别称),在明末万历到清初康熙年间足以与“松江派”抗衡。其画风融合南北两宗,自成一家,属于一位文人画的职业画家。清代以来不少学者把蓝瑛称为“浙派”的“后劲”或“殿军”。他工书善画,长于山水、竹石、梅兰、人物、花鸟等,技法全面,尤以山水画著名,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。他的绘画特点比较明显的是用笔有顿挫,以疏秀苍劲取胜,善写秋景。在其作品的题款中,常署仿某家之作,如“仿张僧繇”、“法荆浩”、“仿李成”等,实则所画均为他自己的面目。他的山水绘画画法有两种:一种作钩勒浅绛法,另一种作没骨法,设色鲜艳夺目,所画青山、红树、白云,运用石青、石绿、朱砂、赭石、铅粉诸色,点染别致,是晚明时期富有变化的山水绘画作品。蓝瑛享年八十有余,一生以绘画为职业,笔耕不辍,传世的绘画作品面貌多样,数量众多。 从蓝瑛传世的作品看,他的山水画创作大致可分为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。早期为其五十岁以前。从现存蓝瑛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,他在临习古人绘画作品的过程中,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底。在艺术成就的取得上,他主要得益于黄公望、王蒙、倪瓒、吴镇的助力。元四家的笔墨虽不尽相同,但蓝瑛在学习他们的绘画技法时却能择良而取,并注意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,藉以丰富个人的表现能力。博采众长,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取得成就的途径之一,这也是我国艺术史上久经证明的成功经验。此时蓝瑛作品呈现出的面貌基本是以中锋运笔,皴法以长披麻皴、解索皴、荷叶皴为主。山石的画法润泽浑圆,没有过多的棱角,苔点圆润。树木的画法则是多种多样,体现了他绘画技法的娴熟。在构图上,近景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峦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感。设色平淡和润,风格秀润清和,疏松简略。 (责任编辑:RGB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