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我的网站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设计资讯 > 书画鉴赏

元代画家陈汝言《仙山图》和《罗浮山樵图》欣赏

时间:2017-05-06 14:48来源:网络 作者:陈汝言 点击:
陈汝言,生卒不详,元末明初时期画家、诗人,字惟允,号秋水,临江(今江西清江)人,随父移居吴中(今江苏苏州)。擅山水,兼工人物。其山水画法宗赵孟頫、董源、巨然,颇有元人遗意。山水画风清润、古雅。传世之作《荆溪图》、《百丈泉图》均图录于《故宫书画集》。著有《秋水轩稿》。 元

陈汝言,生卒不详,元末明初时期画家、诗人,字惟允,号秋水,临江(今江西清江)人,随父移居吴中(今江苏苏州)。擅山水,兼工人物。其山水画法宗赵孟頫、董源、巨然,颇有元人遗意。山水画风清润、古雅。传世之作《荆溪图》、《百丈泉图》均图录于《故宫书画集》。著有《秋水轩稿》。

元·陈汝言  《仙山图》  绢本  设色  纵33厘米×横102.9厘米  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
元·陈汝言  《仙山图》  绢本  设色  纵33厘米×横102.9厘米  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

该图右上角有倪瓒题写的字样:“仙山图,陈君作也,所画秀润清远,深得赵荣禄笔意。……辛亥十二月二日,倪瓒题。”由此可知,陈汝言的这幅画作与于明洪武四年辛亥(1374)。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,一眼望去,那水、那山、那松、那楼在统一协调的淡绿调子里,或妩媚变幻、或变形夸张,均有一种自在悠然的气势。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,呈现着疏朗、清远的气韵,给人以秀润、清爽之感,使观者不由自主地随着画中之人走进这可游可居的美妙仙境。此图绘仙山、楼阁、古松,从造型及用笔用墨乃至用色均与赵孟頫的《幼舆丘壑图》相似。画中对群山造型的描绘,没有用习常的以皴为主的表现手法,而先是用简练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山的形式、结构、走向,不着皴笔,后又填以颜色。这单纯简约的处理,赋予仙山之灵气。对树的造型设计也别有用心,其体态古拙、变形夸张,用线细润;丛树的主干也采用了空勾填色法,松枝开张如伞状,可见作者有意追求一种较强的装饰趣味。这使松树的形象在与群山互为映衬的对比中呈现出优雅的姿态。画中还有瀑布、流水、小桥,左右两边邻水的岸上也有人物在活动。最有趣的是右边的那组人物场景,只见丛林间的空地上,有一童子伸开双臂似在跳舞,引得对面两只仙鹤也展翅起舞;旁边一高士斜卧于地,好似在悠闲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。全图追求晋唐人的古法,显示出对赵孟 頫“作画贵有古意”之主张的崇尚。诸多细腻地刻画、精心地设计,均体现出陈汝言对仙山佳境的向往,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园。

元·陈汝言  《罗浮山樵图》  绢本  水墨  墨笔  纵107厘米×横53.5厘米  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
元·陈汝言  《罗浮山樵图》  绢本  水墨  墨笔  纵107厘米×横53.5厘米  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

本幅左上自识:“至正二十六年(1366)正月望后庐山汝言为思齐断事写罗浮山樵图。”裱边十砚斋主人、严绳孙题跋。

此图所绘罗浮山,位于广东增城县东,为东晋葛洪得道之处,画面峰峦层叠,一瀑飞溅,负担士子蹒跚而行,情思高旷,正如十砚斋主人诗题所曰:“芙蓉历乱插天半,一帘瀑布拖长虹;浓矾淡碧宛转露垠崿,跳珠溅玉仿佛鸣丁东。石发蒙茸樵径滑,林衣亏蔽仙窟穷;中有负担者不俗,珊珊风格惊凡聋。”

作品画法宗董巨,如山石的长披麻皴、山顶的矾头、水边的蒲草等,同时用笔又较繁细劲利,呈自身追求。陈汝言等一批元末“吴门”画家,承绪宋元文人画传统,虽未取得重大突破,却为“吴派”的诞生起了先导作用。(单国强)

(责任编辑:RGB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