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我的网站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设计教程 > 摄影技巧

顶级摄影师教你领悟用光的艺术(2)

时间:2014-09-05 16:28来源:网络 作者:未知 点击:
在拍这张照片之前,我一直在观察、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(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你预想的画面),当小男孩来到酥油灯前,我冲他做了一个手势(目的是要引起他

在拍这张照片之前,我一直在观察、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(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你预想的画面),当小男孩来到酥油灯前,我冲他做了一个手势(目的是要引起他的注意),他抬起头来满脸疑惑的表情正合我意,在加德满都,好运再次眷顾了我。

酥油灯是最原始的人造光源,与其他人造光源相比,显得柔和的多,酥油灯具有神秘色彩,被广泛用于宗教场所。单只酥油灯会给人留下“风烛残年”的感觉,成排成片地摆在一起就另当别论了。

2006年12月3日晚上19:42, 摄于尼泊尔加德满都某寺院。

索尼DSC-R1数码相机, 镜头焦距28.2mm, ISO 200 f4.5 1/8s 0.00EV。借助折射光

尼泊尔巴德岗附近有一座小山,山上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印度教寺院,与巴德岗其他的古老建筑一样,共同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。寺院的脚下是一个村镇,从山脚延绵上来的民居与寺院基本融为一体,据说曾经是电影“小活佛”的拍摄外景地。

走出寺院后,一阵朗朗读书声引得我来到山腰的一座小学,所谓小学实际上只有三个班级。我靠在门框上向里探望,暗淡的教室中挤满了孩子,一缕阳光投射在教室里,摊开的教材恰好起到了反光板的作用,我在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希望的闪光。

代课老师问我何意,我告诉她,我是来自中国的摄影师,想拍一张反映尼泊尔孩子读书的照片。征得她的同意,我将镜头直接对准那个眼睛炯炯有神的男孩子,为了强调空间感,刻意保留了画面右上角窗口的空白,以均衡构图。

正午是利用折射光的最佳时机,干净的地面是最理想的反光板。设想一下,如果没有门口透进来的光线、如果没有平摊在书桌上的课本,也就没有了一切。(当然也不能少了那个目光炯炯的少年)

2006年11月28日中午13:41,摄于尼泊尔巴德岗郊外一所小学。

索尼DSC-R1数码相机, 镜头焦距27.7mm, ISO 200 f3.5 1/40s -1.70EV。拍摄透明物体的最佳光线

韩国首尔市的南山是繁华都市中的一块净土,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松树、栎树、白杨等树木,一年四季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,是都市人喜爱的休憩场所。从首尔市的每一条繁华道路都可以驾车轻松地到达南山。山顶上有首尔市的标志建筑南山塔,电视塔前的广场上空悬挂着几个用金属材料编制的抽象作品,时隐时现的太阳透过密布的云层照在金属人上,使人感觉有些精灵古怪。

时间仓促,同样的画面我只拍了一张,事后发现如果将太阳放到金属人的头部或者是托在手中,都会产生更神奇的效果。返回补拍的可能绝对没有,满天的乌云早已散去,没有云霞的衬托,金属人好比一个被脱光衣服的模特架子,也就没有了精灵古怪的神秘感。

当然,现在的PHOTOSHOP技术也足以达到完美,但我不想那样做,因为残缺同样产生美。隐约的透射光是拍摄透明物体的最佳光线(玻璃物品、雨、雪、雾、霜,所有与水相关的载体都是表述对象)。

2009年6月11日下午15:48,摄于韩国首尔,南山公园悬挂的抽象艺术品。

索尼α700数码相机,16-80mm 3.5-4.5 ZA镜头, ISO 200 f8 1/8000s 0.00EV。用逆光营造立体空间

傍晚的时候,当太阳的角度低到足以投射进狭窄的街巷时,也是麦地那市场一天中最繁华的时刻。夕阳将熙攘的人群勾勒出金色的轮廓,那些因长期悬挂落满灰尘的商品,也因此鲜亮了许多。

为了表现麦地那市场独特的环境氛围,我选择了一段带有拱门的街巷作为拍摄点,阳光透过拱门投射在光滑的石板路上,折射出的光线恰好起到反光板的作用,尽管是逆光拍摄,那些悬挂的商品,暗部层次依然丰富。考虑到虚、实对比的透视效果,我将装有17-55mm变焦镜头的相机贴近右边的商品,焦距推到55mm 端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压缩画面,使前景的商品虚化,同时将焦点锁定在画面前1/3处,并在画面的左边留出空间,当身穿红衣的妇女进入到预留位置时按下快门。

其实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拍摄手法,当你将镜头靠近被摄物体时,别人会误以为你是在拍某个局部,既使是迎面走来也不会刻意躲避镜头,这样拍出的画面现场感强,人物表情真实自然。

由于干燥,空气中漂浮着许多灰尘,傍晚低角度的逆光可以强化空气中飘浮的尘埃介质,营造出多层次的立体空间。

2008年1月23日下午17:37,摄于突尼斯老城区麦地那市场。

尼康D300数码相机,Nikkon 17-55mm f2.8ED镜头,ISO400 f5.6 1/60s -0.67EV。时光在这里停滞

中山道妻笼宿。是指江户时期通往京都的古栈道。由于一路翻山越岭,沿途的住宿就变得非常重要,依照当时人步行的脚程,道上共有69个驿站,妻笼宿是其中第42个驿站。它位于中山道和伊那道的交叉点,有数十家旅馆客栈,曾经辉煌一时;明治维新后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,这里逐渐失去了要道的地位,驿站也随之萧条。值得称赞的是,当地居民很早就有保护老街建筑的意识,制定了“不出售、不租赁、不破坏”的三大原则,完整地保留了十七世纪初的原始风貌。是日本保护老街建筑的先驱,1976年妻笼宿被选定为日本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。

走在妻笼宿的街道,两边是数百年历史的木屋,岁月使木屋的颜色积淀很深;初春的积雪尚未融化,在纯净的蓝天衬托下,古镇显得格外清新而充满活力。我们来到了明治天皇曾留宿过的林家老宅,踏进昏暗的门厅,高大的山墙上有几扇木格窗户,午后,温暖的阳光悄悄地透过木格间隙,在室内缓缓地游弋,堂间燃起的炊烟沿着光柱飘向窗外,光线与烟尘无形地交织在一起,使空旷的木屋有了些许暖意。年逾古稀的山下阿妈热情地招呼我坐在榻榻米上,捧上一杯抹茶,温暖传遍全身。液晶屏上渐渐浮出一幕江户时代的生活场景,看上去有点遥远,有点寂静的美。

2008年3月4日上午11:30, 摄于日本长野县中山道妻笼宿客栈。

佳能EOS 5D相机, EF24-105mmf4L镜头, ISO 640 f9 1/8s -0.33EV。

(责任编辑:RGB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1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