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我的网站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设计教程 > 书画知识

书法中的“仿生学”

时间:2017-04-19 09:39来源:网络 作者:未知 点击:
在本世纪50年代初,发展起来一门涉及生理学、生物物理学、生物化学、控制论等诸多领域并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,这就是仿生学。 其实人类从远古时代,为了生存、发展,早就努力借鉴、模仿各种生物之长,以补己之短。虽然未有仿生学之说,但仿生几乎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,都留下了它的足迹。

在本世纪50年代初,发展起来一门涉及生理学、生物物理学、生物化学、控制论等诸多领域并具有广阔前景的学科,这就是“仿生学”。

其实人类从远古时代,为了生存、发展,早就努力借鉴、模仿各种生物之长,以补己之短。虽然未有“仿生学”之说,但“仿生”几乎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,都留下了它的足迹。我国文字学中所说的“六书”,其中“象形”就是“仿生”而形成的。可以这么说,书法与“仿生学”有不解之缘。

“仿生”与比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,因为比喻往往是形象的、贴切的。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就可以顺水推舟,借助“仿生”的比喻,把一些较为深奥的书法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物象。利用“仿生学”学书法,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快事。

下面我们依照“仿生学”将书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、技法及专用术语综述如下,以期在学习中加以应用,提高效果和学习兴趣。

蚕头雁尾 是指隶书中横画两头的笔势,起笔处逆入藏锋,圆润饱满,如蚕之头状;收笔处先向下顿笔,然后缓缓提笔而向上出锋,若飞雁之尾,自然轻捷。一笔两端,动静各异,以蚕头雁尾仿之,极为贴切。

雁足印沙,深渊鱼跃 此语出自唐吕总的《续书评》一书之中,是评论隶书佳作沉着而不呆板,富于变化。似大雁行于沙滩,虽然是一足之迹,由于用力或沙之薄厚不同,所留足迹也不尽相同。深渊之鱼所翻跃出的水花则更各有不同。但这种差异是在保持基本特点的前提下产生的,不是随意的、盲目的为了所谓的变化而变。这种变化是有相当难度的,必须要做到笔法娴熟,熟能生巧,巧中自然有变。

龙伸蠖屈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,中华民族的图腾。虽无本物,但人人尽知其形,头生角,身有鳞,巨睛锐爪,十分威武。蠖则是一种昆虫,行走时身体向上弯成弧状。用这一大一小的两种动物的一伸一屈,比喻字中的点画,屈伸多变,具有生动活泼的意象。而这种意象既有龙之气魄,又有蠖之细微,内涵丰富,格外令人捉摸。

龙蠖蛰起 清代书法家王澍在《竹云题跋·吴天玺纪功碑》中说:“此书如龙蠖蛰起,盘屈腾踔,一一纵横自然。”是说书法笔力之雄健,气势之大。龙有困时蠖有眠,蛰起是指惊蛰之日,冬眠动物恢复活力。字若龙行于天,蠖行在地,满纸尽皆生气。此语妙在“蜇”字之上。这种刚从睡中醒来的崛起,更具有爆发力。千钧之力,尽在毫端。

马不齐髦 语出自明陶宗仪《书史会要》,是记叙唐代陆柬之向他的舅父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提到的。虞世南说,行书若有“二王”之风,必须秀骨天成,不假修饰,具有自然之美。就像马的毛一样不用修剪,全凭自然。字的撇画、竖画重复使用时,犹要注意,不要刀切般的齐整。就像髦,也就是小孩额前的留海那样,要错落参差。

死蛇挂树 踏水虾蟆 字或长或短,均有法所依,失之法度,则令人摇首。明代书法家王世贞在《王氏书苑》中引王羲之论书语说,字不宜长时,若长则如死蛇挂在树上一样;字宜长时,若不长则如踏水的虾蟆一样。比喻入木三分,极为形象。

孤禽溺水 如果在一篇字中,某一字脱出行款之外,或是某一字中,一笔游离于整体,都是书之弊病。因一字毁全篇,或是以一笔败全字,皆为憾事。王羲之曾以“孤禽溺水”比喻这一弊病。试想,孤单的禽鸟落在水中,离群失散,何等狼狈。

痴冻蝇 比喻小楷过于拘于成法,缺少生动活泼之态。小楷由于体积小,功夫不到,笔画舒展不开,容易写成一个疙瘩。人们习惯称规范的小楷为“蝇头小楷”。假使将失之神态者冠以“痴”、“冻”二字,可谓维妙维肖。

墨猪 晋卫夫人在《笔阵图》中曾说:“善笔力者多骨,不善笔力者多肉。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;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。”“筋书”之说,远不如“墨猪”形象,无疑“墨猪”则是借了“仿生”之力。后人常用“墨猪”形容点画痴肥,缺少骨力的字,而“筋书”则很少有人提起。

雨中聚蚓 点画错乱,毫无头绪,犹如雨中泥里,聚集了数条蚯蚓。蚯蚓本身难分头尾,这一比喻,贴切得当。明人王世贞批评某人临摹王羲之《十七帖》,甚不得法,别作一种细笔,酷似雨中聚蚓。

惊鸿避弋,饥鹰下? 弋是带有绳索的利箭,?是猎人用的臂套,供鹰停落之用。惊鸿避开疾来的利箭,何等机警;飞鹰扑打着翅膀离开臂套,直奔猎物,其猛迅可想而知。明人王世贞评论柳公权的书法道劲刚健,可与颜真卿的书法媲美时说:“书家谓惊鸿避弋,饥鹰下?不足喻其鸷急。”他认为这两个比喻仍不能足以表现柳书的风神,可见他对柳书是何等的崇拜。

雁阵当秋 这是“下四点”极为形象的称谓。由于四点走向、大小各有不同,仿佛秋高气爽时南飞的雁阵,形象之中给予了无限的活力,而同一点画又赋予了耐人寻味的变化。宋人无名氏所著《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》中“下四点”为“联飞如雁阵当秋”,“笔锋连绵相顾不绝也”。综上所论,写“下四点”时务必将其看成一个整体,注意彼此间的呼应关系,切勿出现离群之雁。

天骥奔行,不蹑故步 骥为千里马,蹑为蹈袭。这里借千里马喻笔法放逸,不甘囿于旧法。近人马宗霍在《书林藻鉴》中引方孝孺语说,宋璲的书法兼得赵孟頫、康子山之妙,而且又出己意,好像千里马在奔驰,不走回头之路(原句为“天骥奔行,不蹑故步”)。其中道理很明显,即无论书学哪一家,也要有所突破,否则难以有所建树。

涂鸦 今人多以“涂鸦”为自谦之辞,古人则常以此比喻书法之拙劣,因为乌鸦在百鸟之中,实属丑类。唐代诗人卢同在《示添丁》诗中云:“忽来案上翻墨汁,涂抹诗书似老鸦”,当为谦辞。

飞蓬蔓草 前面数例均为“仿生”中的“仿动物”,此例谈到“植物”身上。是说草书之病,临池功力不深,遂作狂草,不得要领,胡乱挥毫,零散不堪,简直是一团烂草。清《佩文斋书谱》引明吴宽语:“今人未识欧、虞,径造颠(张旭)素(怀素),其散漫连延之势,终为飞蓬蔓草而已。”今人评论某人书法不精,胡写乱抹,亦爱用“乱草一团”,大概也源于此典吧!

兰叶波 字中横捺取缓势的收笔,形状如兰花之叶,因而得其名曰“兰叶波”。神龙本《兰亭》的“天朗气清”4字,“天”字的末笔即是。清人戈守智在《汉溪书法通解》中说:“兰叶波者,首抡起,中驻而右行,末驻笔蹲锋而出。”又引《书法三昧》语:“兰叶之状,含蓄而不露,最为高也。”当然这种捺画与真正的兰叶不可能一般无二,要求其神,当在“似与不似”之间。此外还有以“石文(纹)兰叶为波磔”之说。

上面所举之例,不过是书法“仿生”中的一小部分,但涉及龙、雁、燕、蚕、蠖、马、蛇、蛙、蝇、蚓、猪、鸦等动物,还有兰、竹等植物,可谓大千世界,无所不至,给传统的书法艺术又平添了几分生机。

当然这些“仿生”只是在探讨书艺时,捕捉了生物的某一特征来表述书法的静态动势。我们在学习书法或是进行教学时,可借助“仿生”进一步体味书法的生动形象。但若将其视为至宝,甚至取代基本功的练习,却只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。对于这一点,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。

(作者单位:人民教育出版社)

(《文史知识》1996年第3期)

(责任编辑:RGB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4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